互聯網可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、大數據分析能夠提升教學效率……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重塑傳統教學方式,為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創設便利條件。與此同時,與互聯網技術擁抱的教育者,也正在享受技術發展帶給教育管理工作的諸多便利。
新技術為教育者減負 提升教學管理效率與質量
2018年4月,教育部正式印發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,其中指出,要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、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,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、教學方法改革,探索泛在、靈活、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。
不到一年的時間,教育在線化、智能化、生態化正在改變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據智研咨詢發布的《2019-2025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》顯示,2017年教育信息化經費已超過2,500億元,至2020年,教育信息化經費預算或將達到3,500億元以上。2016年~2019年,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復合增速或超過30%。公開資料顯示,百度、騰訊、新東方、科大訊飛、海爾等行業頭部企業,或組建團隊開發產品,或以收購整合的方式拓展新業務線,都在全面進軍教育領域。
“教育信息化2.0”背景下,市場上涌現了大批教育信息化產品。新技術通過大數據對學生學業信息進行整合、處理、分析,可以獲取到每個學生的薄弱知識點,教師可以針對問題精準施教、提高講解效率、提升教學質量。全國政協委員、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,該校在高中一年級應用了教育智能軟件。1個學期以來,教師已在網上協助學生解決了近5000個問題,并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,設計了個性化的輔導和教學方式,大大提高了教育者的工作效率,提升了教學管理的質量。
一場信息化變革正在教育領域悄然進行。好未來集團副總裁、智慧教育事業部總裁、集團黨委書記于莉認為,科技使得“教”和“育”得以真正區分。以前我們的教育更重“教”,更多停留在知識灌輸層面,對更為重要的“育”反而有所忽視。而科技手段的引入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師從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,把寶貴的精力投入到育人上。學生也能擺脫一些重復枯燥的學習內容,更快樂地獲取知識,提升能力。
技術與教育需要深度融合 發揮“互聯網+教育”最大優勢
眾所周知,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,在優化學習方式、提高教學效率、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教育信息化時代,以互聯網為媒介,一塊屏幕背后所覆蓋的學生甚至可能成千上萬,借助寬帶網絡,不同地區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來自名校的優質資源,也有助于提高教師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。
業內人士指出,發展“互聯網+教育”,可以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填補“數字鴻溝”,引導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夠享受到更為優質的教育,縮小區域、城鄉、校際等之間的教育差距。但推動“互聯網+教育”,并非簡單做技術“加法”,而是要真正實現教育創新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信息與數據統計研究所副所長祝新宇認為,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、創新發展,從而推動教育的內生性變革,需要從教育和技術兩個方向雙管齊下,共同推進。
“互聯網+教育”最終落腳點是教育。“當社會發展模式和技術革新后,我們僅僅簡單地將技術與教育疊加,而不從教育內部進行變革以適應時代的需求,那可能疊加力度越大越是強化、固化原有教育體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內容,讓技術成為阻礙教育變革的幫兇。” 祝新宇表示,如能及早洞察社會變化,從整體的視角推動教育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和技術發展的特性,才能更好地發揮出“互聯網+教育”的最大優勢。